2021年06月07日 20:1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杨文姣 赵徐州 曾江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多学科视角下的南岛语族的起源与形成研究”开题论证会在厦门大学召开。 通讯员/供图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通讯员 杨文姣 记者 赵徐州 曾江)2021年5月30日,由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邓晓华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202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多学科视角下的南岛语族的起源与形成研究”开题论证会在厦门大学召开。厦门大学社科处、社会与人类学院领导及课题组成员到会并汇报了该课题的组织领导与研究构想。来自吉林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暨南大学、复旦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福建省文物局、平潭国际南岛语族研究院,以及厦门大学语言学、考古学、民族学、生物人类学等多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对该项目的设计与后期调研计划做了认真、全面的评估,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提出一系列重要的学术意见与建议。
邓晓华简要汇报了该项目的背景、研究基础、总体框架、学术路径。他强调,南岛语族(Austronesian)主要分布中国台湾地区和东南亚及太平洋三大群岛,是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大的跨界族群,其起源与形成过程是一项涉及语言、文化、种族等复杂内涵的族群研究课题,是单一学科无法胜任的、国际学术界长期探索研究而未能取得共识的重大前沿课题。由于南岛语族研究上多学科整合的必要性与难度,中外学术交流尤其是中外学者在华南研究上学术整合的潜力,以及面临的现实紧迫性,在南岛语族源流研究上还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和厘清的学术问题。本课题就是基于这一重大理论与社会需要而适时提出,以期推动我国南岛语族起源与传播研究向纵深发展。他还分别从“语言学视角下的南岛语族起源与形成”“应用分子人类学和古DNA探究南岛语人群的源流”“环南海史前考古学文化的调查研究”“亚洲东南区域民族考古学的比较研究”等四个子课题的角度,阐述了在未来三年内具体的调研路径与设想,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王传超教授、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谢光茂研究员、厦门大学历史系杜树海教授、武汉大学历史系李涛副教授、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韦兰海副教授等各子课题负责人和重要成员也分别做了补充发言。

开题论证会评议专家组组长、吉林大学朱泓教授。 通讯员/供图

厦门大学邓晓华教授担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多学科视角下的南岛语族的起源与形成研究”首席专家。 通讯员/供图
专家组成员充分肯定了厦门大学在华南、东南亚民族史跨学科整合研究百年学术传统基础上,推进这一项目所具有的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认为该项目国际站位高、学术视野宽广,前期基础扎实、研究方法合理、技术路线清晰,也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评议专家组组长、吉林大学特聘教授朱泓指出,语言学是南岛语族源流研究的切入点和早期研究的核心,但作为一项“族群”“人群”源流研究课题,须加大考古学、民族学文化研究,体质研究方面应在已有的分子生物学基础上增加更多人类骨骼遗骸的研究视角,进一步夯实多学科研究的基础。中央民族大学李锦芳教授从语言学角度出发,指出当代南岛语族和壮侗语族的同源、密切关系在国内外已得到肯定,希望课题组从历史时期百越残留的语料入手,寻找南岛语族与华南民族关系更多突破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傅宪国研究员建议,加强在南岛语族研究领域国际学界相关学者的交流和沟通,充分了解、吸收、检讨国际上的最新成果,构建关于南岛语族起源的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用国际学术界能够接受的语言向世界传递中国学者的声音,并希望厦门大学考古学者在本项目的田野考古调研中,与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正在规划的南岛语族“考古中国”项目,有机衔接、密切协作,共同推进南岛语族的源流研究。福建省文化厅党组成员兼省文物局局长傅柒生研究员表示,南岛语族的研究应站在以更开阔的国际视野,做更进一步的精细化、准确化研究,更系统地构建出一个南岛语族的文化史体系,希望通过该课题的研究,让学术界和社会大众能够了解“南岛语族是什么,从哪里来,去哪里去”等重要问题。最后,朱泓还对课题的管理和组织,加强最新项目成果的宣传、辐射与社会效益,提出了具体而中肯的建议。
邓晓华代表课题组衷心感谢与会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并表示在下一步的研究中,将结合各位专家的意见,进一步完善、开拓进取,继续推进课题组产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南岛语族的起源与形成研究贡献力量。
转载自中国社会科学网(原责编:张振)